泉州,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,以其独特的石头房建筑而闻名。这些石头房不仅是泉州的传统民居,更是承载着城市记忆和文化底蕴的重要符号。然而,随着时间的流逝,这些石头房也面临着抗震能力差、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。本文将揭秘泉州古宅改造的过程,探讨如何让这些石头房焕发新的生机。
一、泉州石头房的历史背景
泉州石头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末。当时,由于政府建设直管公房,以租赁形式出租给符合条件的职工和群众,住房建设和分配体制经历了较大的变化。在计划经济下,住房体制对大量期待改善居住条件的市民产生了制约效应。为了解决市民的住房问题,泉州市以建委、房管、城建规划3个行政部门下属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为主体,建设了红梅、小山、宜春、西郊等住宅新村。
这些小区大多为就地取材,用石头建房。坐落在市区西隅的西郊新村是这批最早的小区之一,也是如今中心市区最大的一片石结构房屋集中地。据西郊社区书记朱永红介绍,社区内现有楼房80幢,共计1220户,常住人口3750人,流动人口1532人。其中,石结构房屋27幢,大多数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修建的,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,涉及住户630户,居住人口2000多人。
二、石头房改造的必要性
尽管石头房坚固耐用,但经过数十年的使用,这些房屋逐渐暴露出抗震能力差、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。特别是在泉州这样的地震断裂带,石头房的安全隐患更加突出。此外,部分石头房还存在排水排污不畅、楼板渗漏等问题,严重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。
三、石头房改造的实施步骤
为了解决石头房的问题,泉州市启动了西郊片区石结构房改造项目。以下是改造的实施步骤:
1. 前期规划
市规划局组织有关规划编制单位开展西郊片区改造城市设计工作,通过对区域现状包括人口、拆迁量等进行深入调查、研究,做好经济测算,投资效益分析,重点在教育、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规划配置,建筑和绿地的空间布局、景观规划设计,以及交通组织、道路系统规划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和规划设计。
2. 改造范围确定
市规划局基本确定了西郊片区的改造范围,包括西郊新村等石结构房住宅区及忠堡、霞美、白水营等城中村,及北峰工业区部分范围。
3. 实施改造
在确定改造范围后,开始实施具体的改造工作。改造内容包括:
- 基础设施改造:包括排水排污、供水供电、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。
- 房屋结构加固: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房屋进行结构加固,提高抗震能力。
- 外观修缮:对石头房的外观进行修缮,恢复其原有的风貌。
- 配套设施完善:在改造过程中,完善小区内的配套设施,如绿化、休闲设施等。
4. 居民安置
在改造过程中,需要妥善安置居民。具体措施包括:
- 集中安置:为居民提供集中安置点,确保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。
- 货币补偿:对部分居民提供货币补偿,允许其自行选择安置方式。
四、石头房改造的意义
泉州古宅改造不仅有助于解决居民的实际问题,更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:
- 改善居民生活:通过改造,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,生活质量得到提高。
- 保护文化遗产:石头房作为泉州的传统民居,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。改造过程中,注重保护其原有的风貌,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泉州传统文化。
- 提升城市形象:改造后的古宅将成为泉州的新亮点,提升城市形象。
五、结语
泉州石头房改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,需要政府、企业、居民等多方共同努力。通过改造,这些古宅将焕发新的生机,成为泉州城市发展的新动力。
